【优秀学生】守得云开见天明 ——记2020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于美霞

发布时间:2020-07-19 作者:冯新惠 审核: 发布:赵延升 浏览次数:132


姓名:于美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在校荣誉:中共党员,曾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三等奖、中国石油新闻奖一等奖、十大学生标兵、十佳团员标兵、优秀学生记者、国际马拉松优秀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等国家级、省市级、校级荣誉40余项;获国家励志、综合一等、科技创新等奖学金4项。


唐岛湾畔青春飞扬,初入石大,还沉浸在满心欣喜与憧憬的她,被迎新点身着耀眼红马甲的学生记者们深深吸引。自此,小小的愿望在心底萌芽,当时怎会料想,四年后,萌芽长成参天大树,应着一见如故的倔强与坚毅。

她就是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于美霞,中共党员,曾任大学生传媒中心主任、记者团团长,团中央中国青年网校通社站长、编辑、通讯员。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写得了文章,拍得了照片,做得了短视频,玩得转新媒体”,这是她对自己作为学生记者的要求,也是她的真实写照。四年前与红马甲初初相遇,那一片红便成了心坎上的朱砂痣。“我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我会用最专注的态度和最专业的精神对待每一次新闻报道。”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0字的稿件,整理出20000字的材料,做20余次修改。“哪怕第N次的退稿理由是字体在编辑的电脑上显示不对,我也会第N+1次投稿。”被她精雕细琢后的稿件频频登上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光明网、中新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会写诗的高数老师”“学霸宿舍”“图书馆门卫爷爷”等全网转发。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凌晨玻璃房中明亮的灯,风华路上寂静的夜,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与采访,一天又一天满满的课表,暑期三下乡近60个日夜审理修改数万篇稿件,这一路走来,热爱与坚持仍在。发表在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校内外媒体500余篇,30万余字的稿件是她耀眼的勋章。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我喜欢大学生记者团,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我爱做的事情,还因为这里的这群与我志同道合的人。”怀揣“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理想,在逐梦的路上,她对待工作认真严谨、菲言厚行、不务空名。对待生活,细腻温柔、热情开朗、心怀感念。

当她心底梦想的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了“美团”的她却没有忘记呵护新的萌芽。作为团长,她一直尽力为团里成员创造更好的平台。从一字一句教学弟学妹写稿,建立每位新生的成长文件夹,再到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计划,关心团内每个人的成长,她都尽心尽力,成为了学弟学妹们温暖亲切的美霞姐,成了“宝儿”们的大宝贝。

博观约取,文以载道

繁忙的记者工作,也没能阻挡她全面发展的步伐。在学习方面,她认真地做好每一天、每一周的规划,高效有序的完成学习任务,四年来,她的多门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综合排名位列专业前三,数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并发表学科专业论文两篇。作为文科生,她也勇敢地多次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在中国地球科学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挑战赛中获全国三等奖。

在实践方面,于美霞曾在团中央中国青年网、青岛日报社、西海岸电视台等平台实习,不断地通过尝试和探索来提高自己。她在提到第一次的实习生涯时说到:“在寒冬腊月的青岛到楼顶拍摄延迟,每天的往返也比较辛苦。但在这份实习里我接触到了延迟摄影,网站编辑等各种内容,也为后来的选择打下了基础。”

她还多次进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队、调研队、支教队,处处都留下了她的身影。“能够发挥自己小小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多去接触社会也是丰富自己人生阅历的一种方式,对很多事情也会有自己新的感悟和体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当传媒的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跨专业就成了她梦想的路。三年的无休无假、两年的跨专业准备、六个月的专业课学习、暑假两个月每天15小时的坚持、近二十本专业书籍超过五遍的积累,从中文到新传,从一无所知到侃侃而谈,最终,她成功保送至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逐梦这一征程上,于美霞的感慨颇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小小的或大大的梦想,追梦这一路,是不断找到自己的过程。不必在意你与别人不同,不必理会质疑和嘲笑,放下迷茫,不念过去,不惧将来,未来自有答案。愿我们心中皆有丘壑,不卑不亢,常怀感恩,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