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文法讲坛】周维东教授讲述清末民初的青年文化与新文学

发布时间:2022-11-28 作者:杨兴潭、郭宇峰,罗焜摄影 审核:刘清 发布:宋杰 浏览次数:10

讲座现场

1123日,黄岛文法讲坛第40讲在文理楼142顺利开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维东应邀作题为“清末民初的青年文化与新文学”的学术讲座。为落实疫情防控政策,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讲座由文法学院副院长刘清主持,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本科生参与。

讲座伊始,周维东从清末民初时期历史事件入手,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清末民初的青年文化与新文学”。紧接着周维东从“问题的由来”“清末民初青年文化的类型”“青年文化与新文学的关系”三部分深入展开讲述。在“问题的由来”这一部分中,周教授通过列举上个世纪《青年会报》、《少年杂志》等洋溢着觉醒青年气息的报刊书籍,并结合当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听众证明了清末民初时代大背景下青年文学发展势头的火热与迅猛。在“清末民初青年文化的类型”这一部分中,周维东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青年亚文化”“类青年文化”“导师文化”三大文化类型。他将定义与事例相结合,以生动深刻的讲述加深了在场听众的理解。在最后一部分的讲解中,周教授一语中的地指出青年文化和新文学的意义,他表示,青年文化和新文学既是引领大家理解很多文本的“密码”,也是构成新文学整体语境的“场域”。

精彩的讲述引发了在场人员的热烈讨论,在互动环节,对于汉语2002班周晓萱提出的“如何保持青年人朝气”的问题,周维东以《伤逝》和《少年中国说》为例勉励在场人员,“大家勿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在时刻变化的人生中承认并保持优秀的青年品格,为建设一个宽容看待青年优秀品质和人格的健康社会而努力。”

在讲座的最后,中文系教授沈壮娟做出总结,再次回顾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并高度评价周维东的优质讲座内容,引发了同学们对于青年文化于中国文化与文学建构意义的深入思考。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为我了解中国近现代的新文化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讲座通俗易懂,特别是在对亚青年文学和主流文学的对比中,我对新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汉语2202班高雨佳收益颇丰。

 

主讲人介绍:周维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四川鲁迅研究会理事。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文化与文学,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代表成果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时期的文学生产》《意识形态的焦虑:1949-1966年中国大陆文学的精神结构》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题成果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际郭沫若学会优秀论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