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讲堂(第88讲)】石超副教授谈中国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

发布时间:2024-03-25 作者:罗梦妍,摄影:贺韵萌 审核:刘清 发布:宋杰 浏览次数:183

    3月22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石超副教授做客博雅讲堂第88讲,讲授中国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讲堂由荟萃学院、文法学院主办,全校师生百余人听取讲座。

石超阐述中国工匠精神的三重境界

石超首先从“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入题,梳理了党和国家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和使用,继而从中国典籍中概括出“工匠”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并进行了详细的区分。石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具有三重境界,始于“巧心劳手,博名取利”的“技精”,进于“摩顶放踵,兼爱天下”的“德善”,终于“进技于道,与世同波”的“道美”,从而使“工匠精神”突破技艺层面,上升至伦理、道德的高度,因而极具中国特色。

石超分别以鲁班、墨子救宋、庖丁解牛为例,对中国“工匠精神”的上述三重境界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具体阐释。鲁班被奉为“机械之圣”,为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奠定了仁爱、务实、创新、担当等文化基因。墨子救宋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以人为本的特质,并提出了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即谁来使用技术、怎么使用技术及为何使用技术。石超最后以庖丁解牛为例,向在座师生呈现了“匠道”审美的多维解读,惟有尊重规律、投入时间、心存敬畏才能达致工匠精神的审美境界,此种审美境界包括美之观感、巅峰体验、本质回归等不同面向。

(学生提问环节)

石超对中国“工匠精神”三重境界的阐述,根植典籍,爬梳精审,解析深透,立意高远,既呈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不同境界的特质、文化内涵、审美面向,又为在座师生提供了治学问道的思路与启发。讲座交流互动阶段,石超就“中国儒家思想对工匠精神的压制与忽视”“技术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主讲人简介:

石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7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青岛市社科规划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近十项,出版学术专著《威仪三千:古典儒学中的身体与政治》。